金宇成
搜索
确认
取消
当前位置:
首页
/
/
/
生态环境质量拐点,中国准备好了吗

生态环境质量拐点,中国准备好了吗

  • 分类:行业新闻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04-01 16:39
  • 访问量:

【概要描述】实现考虑新型污染物等新因素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要到2050年前后。刚刚过去的2018年,无论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》修改通过,还是明确“打赢蓝天保卫战,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、渤海综合治理、长江保护修复、水源地保护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”七大攻坚战,都表明在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时间表的“追赶”下,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。生态环境治理迎来“重拳”出击,那么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未来走向如何?近日,《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拐点综合研判》一文指出:“2025年前后,我国基本能够实现以常规监测指标衡量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,但实现公众感知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要到2035年前后,实现考虑新型污染物等新因素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则要到2050年前后。”拐点研判是道“综合题”“尽管已有研究对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拐点进行了研判,但往往以某一领域几个常规指标作为衡量‘拐点’的依据,忽略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性、复杂性和严峻性,得出的结论往往偏于乐观。”论文第一作者、中科院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宝荣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。在黄宝荣看来,由于不同环境介质、不同生态系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不一,面临的问题和治理难度差异大,这使得实现生态质量拐点的时间也存在较大差异。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评估显示,2000—2010年全国陆域生态质量总体好转,服务功能明显提升,陆域陆地生态质量也将率先跨越质量拐点;湿地和近海生态系统受到更多的人类活动影响,受破坏后也需要经历更长的恢复周期,实现拐点的时间将更晚。环境方面,大气环境将率先跨越质量拐点;但是受水环境恢复周期长和众多新型污染物的影响,各类陆域和近海水环境实现质量拐点的时间将更晚;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更大,这将成为2035年我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转变、基本建成“美丽中国”的一大挑战。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俞海说:“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,这给综合判断和预测带来了不确定性。生态环境质量拐点与污染物排放的拐点是不一样的。污染物排放峰值下降,并不意味着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。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应该是在某一个时段开始趋于改善,所有的生态环境要素和区域都应当达到2035年实现根本好转的目标要求。”近几年来,我国在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。未来5~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,也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。黄宝荣说:“总体而言,未来一段时间内,我国将处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相持阶段,呈现总体趋于改善、局部趋于恶化,某些领域趋于改善、某些领域趋于恶化,常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指标逐步改善、新型非常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指标仍趋于恶化的特征。”现状与矛盾“从宏观层面来看,我国生态状况的变化是趋好的。从三大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情况看,森林生态系统好转,草地生态系统整体好转,而湿地生态系统还在退化。农业发展造成的生态问题好转,城市化、工业化造成的生态问题恶化。”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主任欧阳志云表示。十八大以来,我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,建立并实施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,深入实施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,率先发布《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》,实施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(2014—2020年)》,以期推动生态环境保护。虽然整体生态环境趋好,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。“例如一些区域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开采过度,导致了河流干涸,湿地湖泊丧失。同时流域的生态问题严重,海河的生态功能基本丧失,黄河自然水文过程也基本丧失了,长江上游水电资源开发强度很大,生态遭到严重破坏。”欧阳志云指出。

生态环境质量拐点,中国准备好了吗

【概要描述】实现考虑新型污染物等新因素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要到2050年前后。刚刚过去的2018年,无论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》修改通过,还是明确“打赢蓝天保卫战,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、渤海综合治理、长江保护修复、水源地保护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”七大攻坚战,都表明在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时间表的“追赶”下,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。生态环境治理迎来“重拳”出击,那么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未来走向如何?近日,《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拐点综合研判》一文指出:“2025年前后,我国基本能够实现以常规监测指标衡量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,但实现公众感知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要到2035年前后,实现考虑新型污染物等新因素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则要到2050年前后。”拐点研判是道“综合题”“尽管已有研究对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拐点进行了研判,但往往以某一领域几个常规指标作为衡量‘拐点’的依据,忽略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性、复杂性和严峻性,得出的结论往往偏于乐观。”论文第一作者、中科院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宝荣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。在黄宝荣看来,由于不同环境介质、不同生态系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不一,面临的问题和治理难度差异大,这使得实现生态质量拐点的时间也存在较大差异。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评估显示,2000—2010年全国陆域生态质量总体好转,服务功能明显提升,陆域陆地生态质量也将率先跨越质量拐点;湿地和近海生态系统受到更多的人类活动影响,受破坏后也需要经历更长的恢复周期,实现拐点的时间将更晚。环境方面,大气环境将率先跨越质量拐点;但是受水环境恢复周期长和众多新型污染物的影响,各类陆域和近海水环境实现质量拐点的时间将更晚;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更大,这将成为2035年我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转变、基本建成“美丽中国”的一大挑战。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俞海说:“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,这给综合判断和预测带来了不确定性。生态环境质量拐点与污染物排放的拐点是不一样的。污染物排放峰值下降,并不意味着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。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应该是在某一个时段开始趋于改善,所有的生态环境要素和区域都应当达到2035年实现根本好转的目标要求。”近几年来,我国在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。未来5~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,也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。黄宝荣说:“总体而言,未来一段时间内,我国将处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相持阶段,呈现总体趋于改善、局部趋于恶化,某些领域趋于改善、某些领域趋于恶化,常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指标逐步改善、新型非常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指标仍趋于恶化的特征。”现状与矛盾“从宏观层面来看,我国生态状况的变化是趋好的。从三大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情况看,森林生态系统好转,草地生态系统整体好转,而湿地生态系统还在退化。农业发展造成的生态问题好转,城市化、工业化造成的生态问题恶化。”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主任欧阳志云表示。十八大以来,我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,建立并实施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,深入实施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,率先发布《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》,实施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(2014—2020年)》,以期推动生态环境保护。虽然整体生态环境趋好,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。“例如一些区域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开采过度,导致了河流干涸,湿地湖泊丧失。同时流域的生态问题严重,海河的生态功能基本丧失,黄河自然水文过程也基本丧失了,长江上游水电资源开发强度很大,生态遭到严重破坏。”欧阳志云指出。

  • 分类:行业新闻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04-01 16:39
  • 访问量:
详情

实现考虑新型污染物等新因素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要到2050年前后。

刚刚过去的2018年,无论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》修改通过,还是明确“打赢蓝天保卫战,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、渤海综合治理、长江保护修复、水源地保护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”七大攻坚战,都表明在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时间表的“追赶”下,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。

生态环境治理迎来“重拳”出击,那么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未来走向如何?近日,《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拐点综合研判》一文指出:“2025年前后,我国基本能够实现以常规监测指标衡量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,但实现公众感知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要到2035年前后,实现考虑新型污染物等新因素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则要到2050年前后。”

拐点研判是道“综合题”

“尽管已有研究对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拐点进行了研判,但往往以某一领域几个常规指标作为衡量‘拐点’的依据,忽略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性、复杂性和严峻性,得出的结论往往偏于乐观。”论文第一作者、中科院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宝荣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。

在黄宝荣看来,由于不同环境介质、不同生态系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不一,面临的问题和治理难度差异大,这使得实现生态质量拐点的时间也存在较大差异。

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评估显示,2000—2010年全国陆域生态质量总体好转,服务功能明显提升,陆域陆地生态质量也将率先跨越质量拐点;湿地和近海生态系统受到更多的人类活动影响,受破坏后也需要经历更长的恢复周期,实现拐点的时间将更晚。环境方面,大气环境将率先跨越质量拐点;但是受水环境恢复周期长和众多新型污染物的影响,各类陆域和近海水环境实现质量拐点的时间将更晚;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更大,这将成为2035年我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转变、基本建成“美丽中国”的一大挑战。

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俞海说:“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,这给综合判断和预测带来了不确定性。生态环境质量拐点与污染物排放的拐点是不一样的。污染物排放峰值下降,并不意味着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。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应该是在某一个时段开始趋于改善,所有的生态环境要素和区域都应当达到2035年实现根本好转的目标要求。”

近几年来,我国在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。未来5~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,也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。

黄宝荣说:“总体而言,未来一段时间内,我国将处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相持阶段,呈现总体趋于改善、局部趋于恶化,某些领域趋于改善、某些领域趋于恶化,常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指标逐步改善、新型非常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指标仍趋于恶化的特征。”

现状与矛盾

“从宏观层面来看,我国生态状况的变化是趋好的。从三大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情况看,森林生态系统好转,草地生态系统整体好转,而湿地生态系统还在退化。农业发展造成的生态问题好转,城市化、工业化造成的生态问题恶化。”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主任欧阳志云表示。

十八大以来,我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,建立并实施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,深入实施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,率先发布《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》,实施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(2014—2020年)》,以期推动生态环境保护。虽然整体生态环境趋好,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。

“例如一些区域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开采过度,导致了河流干涸,湿地湖泊丧失。同时流域的生态问题严重,海河的生态功能基本丧失,黄河自然水文过程也基本丧失了,长江上游水电资源开发强度很大,生态遭到严重破坏。”欧阳志云指出。
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
电话

热线:

18507721475  / 13977305515 

地址

地址:南宁市厢竹大道4号竹溪嘉园6栋1601号

桂林办事处地址: 桂林市七星区普陀路40号

在线留言

留言应用名称:
客户留言
描述:
验证码
ewm

- 公司官网二维码 -

版权所有 © 2020 广西金宇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 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南宁  桂ICP备17001187号  本网站支持IPV6